最近逛一些站長論壇時發現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論壇的精華帖沒有以前那么多了,就算出一些精華帖,也是以指引新人做seo的思路和心態為主,真正的技術和方法貼不多了,當然,這些帖子寫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值得廣大站長欣慰了,大家都清楚,能寫出有內涵的seo心態類的文章,基本都是經過多次實踐而沉淀了豐富經驗的資深站長,這就說明間隔問題:難道是因為現在做seo的都掌握的seo原理?值得廣大站長朋友深思。   記得有人說過一句話,學會seo知識一周足以,而真正掌握并正確應用擇需要2年時間,這句話給我感觸兩朵,回頭想想,不就是這么回事嗎?對于任何一個學習seo的同學來說,即使你是新手,只要花個數日時間認真讀完論壇上的大部分精華知識,在理論上應該算是個高手了(什么?你看一遍不理解?好吧,你看兩遍總能理解吧,實在不行,你直接當中學文言文一樣背下來總行吧,比文言文簡單吧~ ~!),而真要掌握其中的精髓并正確的應用在實際操作中,是要大量的時間和實踐總結的。   廢話不多說,今天說下網頁結構和內部鏈接等方面在seo中怎么做到最佳化,大家都知道有個“內容為王”這句seo至理名言,鄙人認為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和今天是有區別的,seo剛興起時,搜索引擎對于用戶體驗還不是特別注重,那時對“內容為王”的理解僅僅是內頁文章質量和數量,而今,時過境遷,搜索引擎已非昔日那個年幼的阿三了,在如今這個注重用戶體驗的時代,“內容為王”還應該包括:網頁結構布局是否大眾化(所謂大眾化就是既適合大部分網頁的瀏覽體驗又適合蜘蛛的口味)、網頁導航是否大眾化,是否清晰明了、內部鏈接結構是否大眾化、網站程序、代碼是否大眾化。不過貌似如何理解,這些東西都可以用“內容為王”來概括,看來當初說這句話的前輩得了諸葛亮的真傳啊,不佩服都不行。具體說下怎么個大眾化法呢?   網頁結構布局大眾化   所謂大眾化,不明思議,基本能滿足大部分訪客訪問網頁的目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從不同角度考慮每個訪客訪問網頁的目的,他們需要信息?還是想要什么服務?等等等等(或者有些是是來打醬油的也說不定,所以不可能滿足100% 的需求)做到能滿足大部分訪客需求的同時,還有考慮網頁結構是否美觀?是否被訪客一眼就記住?下次還來你的網站?(那里看到過一句話:聽說聰明的人10秒就能記得此網站的域名,可以我愣是記了半分鐘,第二天還是想不起來,)頁面簡潔和域名簡潔有相似的道理。尤其是淘寶類網站、電商平臺類網站、團購類網站,更要注意網頁結構布局大眾化。   網頁導航大眾化關鍵字優化   打個比方,一個網頁特別繁瑣,從頁面頂部到頁面底部需要拖動鼠標下拉半分鐘,或者打開網頁入眼的就是廣告,甚至頻繁彈出(醫院行業網站的強制聊天也很煩人啊)即使網站內容再多、再好,又有多少人去有耐心看呢?作為站長,要清楚做網站是要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目錄也不可太深,很多行業內在網上查找信息的網民基本是網盲(互聯網行業除外,以前遇到過一個做家居行業的公司,除營銷部和客服部外,從老板到員工很多人打字都是問題,更別說在龐大的網頁數據中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不是他們的公司不大,而是很多行業對網絡營銷出于初級階段),目錄太深或太龐大,互讓很多訪客迷路的,就意味著你流失了準客戶,記住,我們是給廣大網民提供精準信息,而非玩捉迷藏,雖然復雜的導航看起來很花俏,但是流失準客戶這個代價太大了,另外也不利于蜘蛛抓取網頁吧。   我們要盡量做到讓不同訪客第一眼就看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重要信息盡量出現在顯眼、靠前位置,頻道頁、欄目頁、內頁盡量做些網友推薦閱讀啊、熱門搜索啊、相關文章啊、上下篇等等導航,牢牢牽住每一個訪客,文章要圖文并茂更容易抓住訪客。行業站欄目點一次就能到達最早頁面最佳,沒必要太繁華,產品或內容太多的行業網站也不要超過3級(點擊3次就到終端頁面)。   內部鏈接結構大眾化   內部鏈接大眾化,可以理解為整個網站內鏈布局要合理清晰,怎么個內部鏈接結構大眾法呢?相信看過seo密碼一書的同學對這點認識很清楚吧,就是網站內部鏈接分布合理、清晰,切忌所以鏈接指向首頁或某一個面,我們要做到用鏈接指引訪客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增加某一個頁面的權重,當你做到這點,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的內部鏈接給網站帶來的權重遠遠大于鏈接全指向一個頁面的做法(另外鏈接全指向一個頁面有被K的危險),至于怎么做內部鏈接,可以參考百度百科,我們做站長的要的就是敢于分析、敢于挖掘、敢于嘗試最后找出其精髓所在的精神。   另外,頁面導出鏈接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首頁導出鏈接,大家清楚一個頁面導出鏈接越多,其權重越分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要盡量減少導出鏈接了,我們可以盡量屏用nofollow代碼屏蔽意義不大的導出鏈接的權重傳遞,比如,公司簡介、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公司地址、收藏本站、技術支持、注冊會員、等等意義不大卻分散權重的鏈接詞(站長要有站長的道德,別把友鏈也給用nofollow屏蔽了,不然看到這篇文章又被你給屏蔽的友鏈站長肯定要罵我了,呵呵,開個玩笑)。另外,文章頁鏈接也不要太多,自然即可,另外,“上一個主題、下一個主題、返回列表”等等盡可能的用關鍵詞,別把權重給浪費了。   另外,域名標準化、url靜態化(不能靜態可以偽靜態)也是對搜索引擎友好的表現   網站程序、代碼大眾化   網站程序大眾化,就是選擇代碼簡潔、容易訪問的程序,寫代碼時要盡量簡潔,去掉無用、垃圾代碼,使用有利于優化的h標簽代碼、圖片ait代碼,等等等,說到程序選擇方面,公認的較為好的就是div+css了。   鄙人學識淺薄,上面說的不一定是真確的,希望大家一起研究,另外,鄙人會抽時間寫篇關于具體怎么做內部鏈接、代碼h、alt標簽的文字給大家看的。 網路行銷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不知是否在近期的Google Search上發現搜尋結果有異於往常的結果?第一個是搜尋結果順序變動的頻率較為頻繁,第二個是在不同的電腦搜尋可能出現不同的搜尋結果。Bruce Clay在PubCon上提出了他的看法,認為2010年第一季Google的搜尋技術將有重大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個人化的搜尋,而此改變將連帶影響SEO的技術。 在語意搜尋(Semantic Search)尚未完全成熟前,個人化搜尋(Personalized Search)是改善搜尋的一個方式,也就是你的IP、Cookie以及搜尋歷史資料來決定搜尋結果,當使用「java」來搜尋時,有可能是要尋找程式資源,可能是要尋找渡假資料,也可能是要尋找渡假資料,也可能是要尋找咖啡資料,若使用目前的搜尋引擎演算法,並無法讓使用者快速找到訊息,因此讓不同的搜尋結果出現在使用者面前,是Google正在進行的大工程。 Google在2009年4月公佈了新專利「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ssisted network browsing」,這個詳細內容在後面會詳細介紹,而Yahoo也在2009年3月公佈了搜尋演算法的變更。這些變革將改變了什麼?都顯示搜尋演算法會越來越以使用者為考量,無法獲得使用者喜好的資料將會逐漸在眼前消失,因此黑帽式的SEO將喪失優勢,SEO的技術勢必會有一個全面洗牌。除了個人化搜尋之外,Google陸續還將有其他重大技術改革,因此持續觀察並調整策略是SEO的重要課題,如果無法隨時跟上Google或其他搜尋業者的腳步,可能就會在這波趨勢上滅頂,如果沒有隨時掌握趨勢及使用正確的方法,在SEO上可能面對全盤皆輸的局面。之前SearchWiki已經在Google Search英文界面測試好一陣子的功能,現在中文界面也出現了 當你登入Google帳號後,Google Search增加了幾個功能: 1. 你可以將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列表移除,也可以將希望看到的結果重新排序。 2. 你可以加入註解(comment)。 當然你也可以回復原先的排序,並且這些重新排序的結果都是個人化的,別人並無法看到。關鍵字優化 這個代表什麼呢?可以分成好跟壞兩方面: a. 好的是使用者可以把非相關訊息過濾掉。 b. 壞的方面是SEO技法已經越來越多挑戰。 從另一方面看也有好跟壞: c. 好的是正經的好文章可以更被彰顯。 d. 壞的方面是黑帽SEO會不會大量利用過濾對手的方式來打擊。網路行銷 (a)跟(c)絕對是正面的好消息,(b)對正派SEO來說沒有困難,但(d)就看Google如何利用這些個人化資料了。所以SEO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針對人,電腦或許可以被欺騙,但是沒有相關的訊息,就算出現優秀的搜尋結果,也對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就被使用者過濾了。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搜尋引擎可以分為兩大類:各人電腦端搜尋(Desktop Search)與網路搜尋(Web Search),個人電腦端搜尋尋找的是自己個人電腦上的檔案,網路搜尋尋找企業網路或網際網路上的檔案。我們這本書裡所談的搜尋引擎,主要是指網際網路上的網路搜尋引擎,而網際網路上的網路搜尋引擎根據所搜尋資料的地域性區分,可以進行本地搜尋(Local Search)或全球搜尋(Global Search)。本地搜尋(Local Search)主要是要搜尋出在地化的資料,例如在搜尋引擎輸入「蛋糕」來尋找可以前往購買的店家,這時如果出現一堆不是本地的店家資訊或是沒有網路通路的網站,對於使用者就沒有利用價值。本地搜尋(Local Search)千萬不要跟個人電腦端搜尋(Desktop Search)搞混淆,因為許多人會誤以為Local是本機的意思。全球搜尋(Global Search)就不分地域因素,例如在搜尋引擎輸入「三角函數」來尋找相關的資訊,此時就沒有區分地域的需要。網路行銷 網際網路上的網路搜尋引擎又可以分成許多不同類型,如綜合類(General Purpose)的搜尋引擎(如Google、Yahoo、Bing等)、整合搜尋類(Meta-Search)的搜尋引擎(如Dogpile、Clusty等)、垂直搜尋類(Vertical Search)的搜尋引擎(如Google Scholar、Google Patent、Google News等)、語意搜尋類(Semantic Search)的搜尋引擎(如izito、cartoon等)。 以下我們將網際網路上各種不同類型的網路搜尋引擎整理如下:綜合類(General Purpose)的搜尋引擎 Google、Yahoo、Bing、Baidu、Ask、AOL、AltaVista、InfoSeek、Lycos、Excite、Alltheweb、A9等整合搜尋類(Meta-Search)的搜尋引擎 Clusty、DogPile、SurfWax、Copernic等垂直搜尋類(Vertical Search)的搜尋引擎 Google Scholar、Google News、Google Books、Google Patent、Froogle、Kooxoo、Jobui、Jobmet、Krillion、Spock、USA People Search、Yoinkd、isoshu、Yousee BBS Search、Findbook等語意搜尋類(Semantic Search)的搜尋引擎 Kartoo、izito、juice、haiku、coil等關鍵字優化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元芒果雙機
微軟 Windows Phone 是最新的智慧手機選項,高階有 Lumia 800HTC Titan,但索價不低;便宜一點的款式,除了 HTC Radar,還有最近上市的 Nokia Lumia 710 Acre Allegro M310,提供另外二個入門芒果選擇。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身長砲中古相機機種機身夠小巧,而且支援長焦距拍攝,旅行時顯得既輕便又就手。

多廠商都搶攻這個市場,而且光學變焦更愈來愈高,Pentax 近日推出了 Optio RZ18,具有 18X 光學變焦和雙重防手震系統,台灣建議售價 12800 元。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 最糟平板出爐!?
雖然平板絕對是 2011 年最夯的 3C 產品之一,大小小廠牌都有相關產品推出,但絕對不會每一台都受人歡迎。海外網站 eWEEK 就評選出了 2011 年十大最糟手機收購平板,包含我們台灣消費者比較熟悉的 HP TouchPadMOTO XOOM以及 BlackBerry PlayBook 等廠牌的平板,其中甚至連國產品牌 Acer  Iconia Tab 都有上榜!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 新年即將到來,也是時候來回顧 2011 全年手機收購表現的時候了。ePrice 自手機資料庫中統計了 2011 第一天起至 12 24 日間,超過三百多個日子裡網友觀看手機資料的數據,集結全站熱門手機五十強,看看到底是哪些機型最受矚目,而你正在使用 (或是曾經擁有) 的手機,又會在哪個位置呢?

Android 百花齊放,三倍成長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哈姆特」站聚 萬人「打」成一片


文章標籤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